凭印象看比较像是Oα(xα1,α2,α3)或Oα1b,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些(已经没有匹配意义,对于某些二级群,印象比手工匹配更有实际意义),建议测个下游。珠三角(河源被称作珠三角的后花园,也不远)附近作为中国通往东南亚 ...
snelheid 发表于 2014-8-9 22:48 
不是这样的。 不要被罗香林胡编的六次迁移欺骗了。
罗氏所说的六次迁移(客家先民考),后三次基本没有问题(即明代赣汀人迁粤北、清代粤北人外迁四川珠三角广西江西台湾、晚清下南洋)。但前三次迁移,什么永嘉之乱迁到长江沿线,唐宋迁到江西,最后迁到赣汀。不仅逻辑上说不通,历史记载也不支持,就连不靠谱的家谱都不太支持。
客家如果按南岭分可分为岭北(赣汀)和岭南(梅惠韶)。
基本上,岭南=赣汀移民+土著(畲瑶侗)+少部分其他地方(东莞闽南等)
明初粤北确实人口稀少。后来不少赣汀人迁入。那么赣州人的来源就十分关键。
赣州人是否真的如罗香林所说经过几次中转才到赣南的呢? 显然不是(逻辑上可以想象)。赣州人和其他江西人一样,基本就是一些早期土著加上四面八方的移民,根本不存在一次次集体迁移、停驻、再迁移的过程(除非南方的北方移民都成了客家,其他南方人都是土著)。
而且赣汀移民也不是什么世家。就是平民。粤北的汀赣移民更是平民中的平民。赣州的科举自古一直是江西垫底的,和其他地区差距不是一般大。
客家之所以称为客,并不是他们晚来到广东。而是珠三角人对清代在珠三角的粤北籍开山者的称呼,就是“外来者”的意思,但是这个“外来”不是指北方也不是江西,就是粤北。(《施添福:从“客家”到客家:粤东‘hakka’称谓的出现、蜕变与传播》) 。
-----
晚清的洋教士对客家概念的深化也颇有贡献,他们误把客家当作一个类民族性群体的称谓(类似苗人、回回),后来不断加以深化,传教士对客家意识在梅州的建立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。
我本人不否定客家民系存在的基础(差异也是显著的,长汀和梅州)。
因为民系这个概念说到底就是罗香林创造的,都是一种对人群的近似分类。
但是罗氏说的六次迁移不符合事实。客家也不是自古存在的实体,而是一种近代推广的民间认同。也没什么特殊性。更不是什么纯种人
|